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盘锦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22:51:36  浏览:893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盘锦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

辽宁省盘锦市人民政府


盘锦市人民政府令 第45号《盘锦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



《盘锦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业经2013年7月4日盘锦市第六届人民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市长 蹇彪


二○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盘锦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我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和《辽宁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区域的建设工程(含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下同),必须按照本办法规定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实施抗震设防。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震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住建、发改、经信、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和本办法的规定,与地震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抗震设防要求纳入盘锦市建设工程管理程序。地震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参数的给定。抗震设防参数意见作为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建设工程选址、土地规划、招投标管理、施工图审查的技术要求。

第六条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和实行地震动参数复核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邀请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主管部门验收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抗震设防要求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将建设工程交付使用。

第七条 一般建设工程中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要高于当地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提高一档取值,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不作调整。

第八条 一般建设工程(不在地震小区划之内的)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辽宁部分)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辽东湾新区在《地震小区划》之内的,按照《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界线两侧各4千米范围内的建设工程,实行地震动参数复核的,按复核结果进行设防;不实行复核的,按高值一侧参数进行设防。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施工许可证后10日内,将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报地震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照省发改委、经委、地震局《关于发布辽宁省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范围及其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辽发改投资〔2007〕691号)执行。

第十条 重大建设工程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县级以上地震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辽宁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震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建、发改、经信、规划等项目批准部门和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公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有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震主管部门应当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具体事项和办事程序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地震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池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政府


河政发[2003]19号




关于印发《河池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县(市)、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企业:
《河池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业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河池市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四月四日



河池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一、总则

(一)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其他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社会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均需遵守本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等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三)安全生产实行属地管理,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支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保障安全生产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安全生产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五)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要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对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制度

(一)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会议

每季度结束10天左右由市安委会主任主持召开一次市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听取市安委会办公室对上一季度全市安全生产情况的汇报,研究、协调全市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布置全市重大安全生产活动。会议要形成纪要。

(二)县(市、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会议

每两个月由县(市、区)安委会主任主持召开一次本县(市、区)安委会成员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安全生产情况,部署下一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协调本县(市、区)安全生产重大问题。会议要形成纪要。

(三)市安委会办公室主任会议

每月由市安委办主任主持召开一次,研究、分析上月全市生产、交通、消防安全情况及安全生产形势,并就有关问题向市安委会提出对策和建议。参加会议人员为生产、交通、消防安全办公室主任。会议要形成纪要。

(四)县(市、区)安委办主任会议

每两个月由市安委办组织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安委办主任会议,听取各县(市、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布置下阶段工作。会议要形成纪要。

三、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制度

(一)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治理整顿及恢复生产验收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坚决打击一切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市、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二)在加强安全生产日常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全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

1、按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原则,市、县(市、区)、乡(镇)分别在每半年、每季度、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活动。

2、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直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每季度、县(市、区)有关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每两个月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本部门监督管理职责范围的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

3、按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生产经营单位每个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本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及整改活动。

对排查出来的各种事故隐患,必须落实整改单位,指定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各级人民政府每个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防范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委托分管的领导召集、安委会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

四、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及信息报告制度

(一) 事故上报时间要求。发生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在事故发生后立即上报,并在24小时内逐级报至自治区;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在事故发生后6小时内逐级报至自治区。

(二)发生死亡1人以上或重伤3人以上事故时,事故单位必须立即向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限内逐级上报至自治区人民政府、安委会办公室、主管部门。

(三)市安委办设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电话,电话(兼传真)号码:0778-2283660。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设事故报告值班电话,24小时安排专人值班,电话号码:0778-2307722。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设置事故报告值班电话,安排专人值班。

(四)发生影响较大的事故,应当进行事故通报。

(五)各县(市、区)安委办、市林业局、交警支队、消防支队、农机局和河池海事局等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生产情况统计分析工作,并在每月初的前3个工作日内将本县(市、区)、本系统上个月的安全生产情况(含事故统计)、主要工作情况和当月工作打算书面报送市安委办。

(六)市、县(市、区)安委办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并按月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

五、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制度

重特大事故发生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迅速组织救援,有关部门应当服从指挥、调度、参加或者配合救助,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一)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市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事故现场抢救。

(二)发生一次死亡6人以上的事故,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亲自组织事故现场抢救。

(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事故发生地的县(市、区)主要领导要亲自组织事故现场抢救,市政府有关部门派员指导。

(四)凡发生死亡事故,县(市、区)分管领导或行业管理部门领导要亲自组织事故现场抢救。

(五)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乡(镇)要组织力量进行事故救援。

(六)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每年组织演练一次,各县(市、区)应急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签署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六、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的组织

(一)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各级政府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负责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调查处理,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及时准确地查明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二)一次死亡1~2人的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或有关职能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依规负责组织调查处理。

(三)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由市人民政府或有关职能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依规负责组织调查处理。

(四)上级对事故调查处理的权限有新的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事故调查处理的结案时限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单位应有按事故分类的事故处理单位、安全生产监管、行业主管部门、监察、公安和工会等部门。

七、安全生产督查制度

(一)需要进行督查的事项

1、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批示和全国、全区、全市有关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

2、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

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落实情况,重特大事故隐患的管理、治理情况;

4、事故调查处理结案工作和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分的落实情况;

5、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及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6、市人民政府认为需要进行督查的其他事项。

(二)督查对象

由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进行督查,同级政府对所属部门进行督查。

(三)督查工作的组织

市政府每半年、县(市、区)政府每个季度组织有关部门对下一级政府和本级有关部门进行督查。

(四)督查结果反馈

督查工作结束后,督查工作组要写出督查报告,并向督查对象反馈。

以督查令形式发出的督查通知,被督查人(或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被督查的事项予以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向督查令发出单位汇报。

八、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本地区重大火灾、交通、建筑、民用爆炸物品、化学危险品、煤矿和其他矿山、设备、设施及其他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防范、发生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的追究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二)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性质特别严重的,除由司法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外,由市政府按自治区有关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拖延报告,或者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正职负责人以及相关责任人员给予降级的行政处分。

九、附则

1、本制度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重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2001]302号)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执行。

2、本制度从二00三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消火栓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消火栓管理办法的通知

南府办〔2007〕19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南宁市消火栓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七年八月四日

南宁市消火栓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消火栓的管理,确保灭火救灾用水,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室外消火栓的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
本办法所称消火栓包括城市道路配建的消火栓、单位配建的消火栓和居民住宅区配建的消火栓。

第三条 消火栓应当与城市道路、单位建筑、居民住宅区等建设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工程预算。

第四条 城市道路配建的消火栓的维修、管理经费和原有城市道路新增消火栓的建设经费,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向财政部门申请,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根据计划列入年度专项预算。财政、公安消防部门负责监督消火栓的维修、管理经费和新增消火栓建设经费的使用。

消火栓的建设、维修和管理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条 公安消防部门负责消火栓建成后的验收和使用。

第六条 城市道路配建的消火栓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或其委托的部门负责建设、维修和管理;单位配建的消火栓由单位负责建设、维修和管理,两个以上单位共同使用的,由使用单位共同负责;居民住宅区配建的消火栓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其物业管理单位或业主负责维修和管理。

第七条 消火栓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建设城市道路公共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120米,道路宽度大于60米时,宜在道路两侧设置消火栓;消火栓距路边不应大于2米,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米;管道上不应安装影响消火栓使用的设施。

消火栓宜靠近十字路口设置;商业密集地区、古建筑保护地区、消防车无法通行的地区和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区,消火栓的设置间距不宜超过60米。

第八条 消火栓的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消火栓的日常检查,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应当进行专门检查。

对消火栓的维修和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确保水源,随时提供消防用水;

(二)消火栓完好,无部件缺损现象;

(三)定期油漆消火栓,无油漆剥落和生锈现象;

(四)消火栓开关、闷盖开启灵活,无锈死、漏水现象;

(五)每年定期试水两次,并清除栓内污水。

第九条 公安消防部门应当每季度对消火栓进行1至2次抽查,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应当进行专门检查。发现问题,要下发《限期改正通知书》,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及消火栓管理单位必须按期整改,保证消火栓完整好用。

第十条 禁止下列影响消火栓使用的行为:

(一)埋压、圈占消火栓;

(二)擅自拆除、迁移、停用、开启消火栓;

(三)损坏、盗窃消火栓;

(四)在消火栓临道路一侧的两端各10米范围内堆物、设摊、停车;

(五)其他影响消火栓使用的行为。

第十一条 道路改建、扩建或者旧城改造等确需拆除、迁移消火栓或者影响消火栓使用的,有关审批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公安消防部门。

因工程建设等原因损坏或者拆除消火栓的,应及时修复或更换,其费用由损坏、拆除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 消火栓不得用于与消防和抢险救援工作无关的事项。

市政维护、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单位,其公益性用水应当在供水企业另行指定的取水点取水。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公安消防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条例》的规定处罚;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公安消防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消火栓的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