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9:31:31  浏览:934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管理办法

机械部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管理办法
1992年5月7日,机械部

第—章 总 则
第—条 为加强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行业管理, 提高压力容器设计质量,确保运行安全, 按照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机械电子行业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从事下列各类别、 品种压力容器设计的设计单位:
┍━━┯━━━━━━━━━━━━┯━━━━━━━━━━━━━━━━━┑
│序号│ 类别 │ 品种 │
┝━━┿━━━━━━━━━━━━┿━━━━━━━━━━━━━━━━━┥
│1 │第一类压力容器 │第一类低压容器 │
┝━━┿━━━━━━━━━━━━┿━━━━━━━━━━━━━━━━━┥
│2 │ │第二类低压容器 │
┝━━┥ ┝━━━━━━━━━━━━━━━━━┥
│3 │第二类压力容器 │第二类中压容器 │
┝━━┥ ┝━━━━━━━━━━━━━━━━━┥
│4 │ │液化石油气钢瓶 │
┝━━┿━━━━━━━━━━━━┿━━━━━━━━━━━━━━━━━┥
│5 │ │第三类低压容器 │
┝━━┥ ┝━━━━━━━━━━━━━━━━━┥
│6 │ │第三类中压容器 │
┝━━┥ ┝━━━━━━━━━━━━━━━━━┥
│7 │ │液压气体槽车 │
┝━━┥ ┝━━━━━━━━━━━━━━━━━┥
│8 │ │有缝气瓶 │
┝━━┥ 第三类压力容器 ┝━━━━━━━━━━━━━━━━━┥
│9 │ │无缝气瓶 │
┝━━┥ ┝━━━━━━━━━━━━━━━━━┥
│10│ │高压容器 │
┝━━┥ ┝━━━━━━━━━━━━━━━━━┥
│11│ │超高压容器 │
┝━━┥ ┝━━━━━━━━━━━━━━━━━┥
│12│ │特种材料容器 │
┕━━┷━━━━━━━━━━━━┷━━━━━━━━━━━━━━━━━┙
第三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实行分级管理:
(一)从事第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由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负责审批、管理。
(二)从事第三类并同时从事第一、 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以及部属设计院、科研院所、公司等压力容器设计单位, 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审批、管理。

第二章 申请条件
第四条 凡申请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的单位,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具有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所设计的压力容器类别、 品种范围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对第一、二类或单一品种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各类设计人员总数不得少于5人,其中审核人员不少于1人;对第三类或同时又设计第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各类设计人员总数不得少于9人,其中审核人员不少于2人。
(三)必要的设计装备和设计手段。
(四)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设计工作管理制度。
(五)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和三年以上的设计业绩。
第五条 从事压力容器设计的各级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负责人及批准人员
1.从事本专业工作且具有较全面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
2.熟悉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能组织、指导各级设计人员正确贯彻执行。
3.对重大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决断。
(二)审核人员
1.从事本专业工作且具有较全而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
2.熟悉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能指导设计人员工作。
3.具有较丰富的设计经验,第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审核人员应具有五年以上设计经历; 第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审核人员应具有十年以上设计经历。
4.持有《压力容器设计审核人员资格证书》。
(三)校对人员
1.具有压力容器设计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2.熟悉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并能正确执行。
3.具有一定的设计经验,经考核合格。
(四)设计人员
1.掌握压力容器设计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
1.能正确贯彻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经考核合格。
第六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必须建立必要的设计工作管理制度, 至少应包括:
(一)各级设计人员考核制度。
(二)设计技术责任制度。
(三)设计文件审批、更改签署制度。
(四)设计文件、图样管理制度。
(五)标准化工作管理制度。
(六)设计工作程序。
(七)设计质量信息反馈与处理制度。
第七条 凡属于下列情况的,不能接受其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申请:
(一)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群众团体。
(二)咨询公司、联营公司等非实体联合组织。
(三)各类监督、检验和检测单位。
(四)个体经营者。

第三章 申请程序
第八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按规定条件与要求在自检合格后, 向批准机关报送《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申请报告》(以下简称《申请报告》)。
申请第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的单位,向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提出, 经受理后报送机械电子工业部并同时抄送同级劳动部门。
申请第三类和同时含第一、二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以及部属设计院、科研院所、公司等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向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 经受理后抄送劳动部、有关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和劳动厅(局)。
第九条 《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申请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设计的压力容器类别、品种范围。
(二)列表说明设计、校对、审核、批准人员基本情况。
(三)列表说明近三年的主要设计项目和典型压力容器设计参数。
(四)质量保证体系和设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第十条 对持有《压力容器制造批准书》的制造企业, 其申请的设计范围,一般不得超过制造的压力容器类别、品种范围。

第四章 审 查
第十—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在接受审查前,应认真组织自检, 并向审查组提出自检报告。自检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综合介绍设计单位历史、设计机构、人员概况、 主要设计项目及其实际应用情况。
(二)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和设计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三)设计装备和设计水平。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 审查组由负责审批的机械电子工业部或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组织,并由3至5 名具有审核人员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参加。
设计单位的审查计划,由批准机关送同级劳动部门;一、二、 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审查计划,应同时送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劳动局。
第十三条 审查组负责设计单位资格的全面审查,主要内容如下: (一)听取自检情况汇报,核对申请设计的压力容器类别、 品种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二)检查各级设计人员的培训、考核与任命, 核对审核人员是否持有《压力容器设计审核人员资格证书》。
(三)审查典型压力容器设计文件与图样(高类别品种可覆盖低类别同一品种的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结合设计进行各级设计人员考核、答辩。
(四)检查质量保证体系和设计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运行情况。
(五)检查必要的设计手段和设计装备。
第十四条 审查组在完成设计资格审查后, 应向批准机关提出审查报告,审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查工作概况,包括审查组组成。
(二)审查的主要内容及其评定。
(三)审查结论。
(四)整改意见和建议。
(五)审查组成员签字。
审查报告和设计单位自检报告应一式五份报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五条 审查组的审查结论,分如下三种: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为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
1.具有与申请范围相适应, 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技术力量和设计业绩;各级设计人员,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
2.已建立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设计工作管理制度、并能严格执行。
3.能正确贯彻执行标准、规范和规程;典型产品设计经实际生产考验,设计质量良好。
4.设计手段齐全,设计装备满足工作要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者,为基本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
1.具有与申请范围相适应, 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技术力量和设计业绩;各级设计人员,基本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
2.已建立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设计管理制度, 且大部分能贯彻执行。
3.能较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和规程;能及时、 正确处理一般设计质量问题,无重大设计质量事故。
4.设计手段较齐全,设计装备基本满足工作要求。
(三)凡不具备本条(二)款规定条件之一者, 为不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

第五章 批准、备案
第十六条 批准机关根据审查报告,经综合考察,全面衡量后, 作出决定,并按不同情况办理批准、备案手续。
(一)对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 签署《压力容器设计单位批准书》(以下简称《批准书》(格式见附录二), 连同审查报告送同级劳动部门备案。
(二)对基本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明确限期整改要求, 根据整改后提出的整改报告(必要时可派员检查),确认合格者,按本条(一)款办理批准、备案手续。
(三)对不具备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单位,通知审查结论, 取消本次申请资格,且一年内不得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七条 《批准书》签署后, 由批准机关向设计单位颁发《压力容器设计资格证书》(以下简称《资格证书》)。《批准书》和《资格证书》由部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有效期均为五年。
第十九条 《批准书》一式五份,由批准机关统一发送。 正本一份,发设计单位;副本四份分送机械电子工业部、 劳动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劳动局备案。《资格证书》只发设计单位。
第二十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在接到《批准书》和《资格证书》后,按要求刻制《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 并报送批准机关和同级劳动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经批准的各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由部统一公布。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批准机关应加强对设计单位的监督检查, 在《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有效期内,对设计单位至少应进行一次必要的监督抽查。
第二十三条 各级设计人员必须有设计单位的任命文件, 其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动时,应按任命规定经单位负责人批准。 对新增设计人员应组织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设计工作。
第二十四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审核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认可, 取得《压力容器设计审核人员资格证书》(以下简称《审核证书》)。
从事第一、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审核人员,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考核、发证。
从事第三类和同时含第一, 二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以及部属设计院、科研院,所、公司等压力容器设计单位的审核人员, 由机械电子工业部考核、发证。
设计单位的审核人员必须在持证人员中任命。
《审核证书》有效期十年,脱离设计岗位二年以上者证书自动失效。
《审核证书》由部统一印制。
第二十五条 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变换名称, 应在三个月内报告批准机关和同级劳动部门,更换《批准书》和《资格证书》。
改变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负责人,应重新刻制《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并报送批准机关和同级劳动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新组建且尚未取得压力容器设计资格的设计单位, 其设计图样必须送请有设计资格的设计单位审核,设计总图经该单位审核、 批准人员签字,加盖《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后方为有效。
上述设计图样的质量和安全,由审核、盖章单位负责。
第二十七条 已取得设计资格的设计单位、确需扩大设计的类别、 品种时,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 由设计单位向批准机关提出申请报告,并抄报同级劳动部门;
申请报告应包括:要求扩大设计的类别、品种及其理由, 代表性产品名称和主要设计参数,使用场合与使用单位等内容:
(二)经批准机关同意后,设计单位可从事代表性产品设计, 并在完成设计后报批准机关组织审查;
(三)审查合格后,由批准机关行文批准,增加其设计类别、 品种,在换发新的《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时,列入新增项目。
第二十八条 设计单位应于每年一月份向批准机关提出上一年度的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包括:
(一)各级压力容器设计人员培训、考核及变动情况。
(二)设计的主要压力容器产品名称、类别、品种、主要设计参数。
(三)重大设计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情况。
年度工作报告应抄报同级劳动部门备案:第一、二、 三类压力容器设计单位还应抄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电子工业厅(局)、劳动局备案。
第二十九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由批准机关根据情节轻重, 对设计单位作出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顿、 停止设计工作全面整顿直至撤销其设计资格处分:
(一)未经批准,从事《批准书》批准的类别, 品种范围外的压力容器产品设计。
(二)设计总图不符合规定要求,如:标题栏签字手续不全、 无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印章或印章为复印形式等。
(三)产品设计严重违反现行标准、规范、规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四)由于设计不当,造成压力容器爆炸或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五)管理混乱,对委托审核的设计图样,把关不严, 导致重大失误的。

第七章 《批准书》和《资格证书》的更换
第三十条 设计单位应在《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有效期满前 3~6个月,向批准机关提出换证申请报告,并抄报同级劳动部门。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批准书》和《资格证书》的单位, 必须经原批准机关同意,并抄同级劳动部门备案,但延长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第三十—条 换证申请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原批准设计的压力容器类别、品种的保留或变更要求。
(二)五年来设计的各类别、品种典型压力容器产品一览表。
(三)五年来设计的压力容器产品水平、 质量和安全性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四)设计工作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情况。
第三十二条 批准机关按本办法第十二条组织审查组, 审查组按十三条、十四条规定进行审查, 重点对换证单位五年来的设计业绩及其管理进行抽查、考核和评定,并据此提出审查报告与换证审查结论。
第三十三条 换证审查结论,分如下四种:
(一)同意换证。
(二)整改后同意换证。
(三)取消某一类别、品种设计资格后,同意换证。
(四)取消设计资格,不予换证。
第三十四条 批准机关根据审查报告,作出决定, 对同意换证的设计单位,区别不同情况,办理批准、备案手续, 重新颁发《批准书》和《资格证书》,同时收回原《批准书》和《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对取消设计资格,不予换证的设计单位, 由批准机关收回原《批准书》和《资格证书》。
第三十六条 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设计资格或取消某一类别、品种设计资格:
(一)在《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有效期内, 连续二年不从事压力容器产品设计。
(二)在《批准书》和《资格证书》有效期内,从未设计过某一类别、品种压力容器, 且无高类别产品设计覆盖低类别同一品种压力容器产品的设计。
(三)因设计不当,管理混乱而连续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取证、换证和扩大类别、 品种所需的费用由申请单位承担。其中审查组人员的差旅费,按规定报销;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另行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第三装备司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1992年6月1日起实施。 原机械工业部《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审批办法》1983年机通字528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通知(废止)

财政部


关于印发《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通知

财公字〔1998〕2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为了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贯彻落实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8号令)、《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9号令)和财政部印发的《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财公字(〔1998〕234号)的有关要求以及当前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重新修订了《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

附件: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
为了进一步深化支出改革,贯彻落实新的财务会计制度,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8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9号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财公字〔1998〕234号印发的《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的规定要求以及当前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制订本办法。
一、考核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共20项,分为政策性指标、结构性指标、收入指标、定额指标和辅助指标五大类。各类考核指标的内容、计算公式、适用科目见附表。
二、考核依据
(一)以各地报送的年度文教行政经费财务决算报表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地理条件等原因造成的不可比因素,对考核指标予以适当调整,分别进行计算、分析、对比;
(二)以各地报送的年度文教行政经费财务决算分析说明、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分析报告及各地年度工作总结为依据,结合不同时期文教行政财务工作的重点,对各地加强文教行政财务管理成效、效益考核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
三、考核办法及要求
采用百分制量化记分方法,对各项考核内容和指标确定分值。要求各地将效益考核工作全面铺开,层层落实,有效实施。
四、报送要求
(一)各地于每年5月底之前报送上一年度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和考核分析报告。
(二)考核分析报告内容包括:
1、根据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2、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相应提出采取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3、各地文教行政财务工作的改革思路、工作重点、主要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五、考核评比
为鼓励和促进效益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我们将对各地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情况在考核基础上进行评比,并每年对财务管理和经费综合使用效益较好的地区给予通报表扬。
六、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试行)》(财政部财文字〔1995〕531号)同时废止。
附: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项目表

附:财政部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指标项目表
--------------------------------------------------------------------------------------------------
| 项 目 名 称 | 计 算 公 式 |
|------------------------------------|--------------------------------------------------------|
| |1、经费增长速度比同期财政 |经费增长速度--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
|一.| 收入增长速度增(减)百 | |
| | 分点 | |
| |------------------------------|--------------------------------------------------------|
|政 |2、经费增长速度比同期财政 |经费增长速度--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
| | 支出增长速度增(减)百 | |
| | 分点 | |
| |------------------------------|--------------------------------------------------------|
|策 |3、经费增长速度(%) | 本年财政预算拨款数 |
| | |(------------------ --1)*100% |
| | | 上年财政预算拨款数 |
| |------------------------------|--------------------------------------------------------|
|性 |4、生均支出增长速度(%) | 本年生均支出 |
| | |(------------ --1)*100% |
| | | 上年生均支出 |
| |------------------------------|--------------------------------------------------------|
|指 |5、生均公用支出增长速度(%)| 本年生均公用支出 |
| | |(---------------- --1)*100% |
| | | 上年生均公用支出 |
| |------------------------------|--------------------------------------------------------|
|标 |6、按总人口平均财政投入计 |计划生育事业费财政补助数 |
| | 划生育事业费(元/人) |------------------------ |
| | | 本地区总人口数 |
|----|------------------------------|--------------------------------------------------------|
| |7、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财政补助(预算拨款)数 |
| | 重(%) |----------------------*100% |
|二.| | 同期财政支出数 |
| |------------------------------|--------------------------------------------------------|
| |8、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 | 人员支出数 |
|结 | 重(%) |--------------*100% |
| | |事业支出合计数 |
| |------------------------------|--------------------------------------------------------|
|构 |9、人员支出占经费支出的比 |人员支出数 |
| | 重(%) |----------*100% |
| | |经费支出数 |
|性 |------------------------------|--------------------------------------------------------|
| |10、中小学经费支出占教育 |中学经费+小学经费 |
| | 事业费支出的比重(%) |------------------*100% |
|指 | | 教育事业费 |
| |------------------------------|--------------------------------------------------------|
| |11、公检法司部门办案费占 |公检法司部门办案费 |
|标 | 公检法司支出的比重(%)|------------------*100% |
| | | 公检法司支出 |
|----|------------------------------|--------------------------------------------------------|
|三.|12、经费自给率(%)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
|收 | |----------------------------------------------*100%|
|入 |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
|指 | | |
|标 | | |
|----|------------------------------|--------------------------------------------------------|
| |13、国家职工人均支出 | 经费支出 |
|四.| (元/人) |-------------------- |
|定 | |国家职工全年平均人数 |
| |------------------------------|--------------------------------------------------------|
|额 |14、国家职工人均会议费支 | 会议费支出 |
| | 出(元/人) |-------------------- |
|指 | |国家职工全年平均人数 |
| |------------------------------|--------------------------------------------------------|
|标 |15、车均燃修费(元/辆) | 燃修费支出数 |
| | |-------------- |
| | |年末机动车辆数 |
|----|------------------------------|--------------------------------------------------------|
| |16、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 |年末在校学生人数 |
|五.| (1: ) |---------------- |
| |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 |
| |------------------------------|--------------------------------------------------------|
|辅 |17、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 |年末专任教师人数 |
| | 重(%) |----------------*100% |
| |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 |
| |------------------------------|--------------------------------------------------------|
|助 |18、科研人员占职工总人数 | 年末科学研究人员数 |
| | 的比重(%) |----------------------*100% |
| | |年末科研单位职工总人数 |
| |------------------------------|--------------------------------------------------------|
|指 |19、小汽车与职工的比例 | 年末国家职工人数 |
| | (人/辆) |-------------------- |
| | | 年末小汽车数 |
| |------------------------------|--------------------------------------------------------|
|标 |20、文教行政周转金 | 当年实际回收数 |
| | 当年回收率(%) |------------------*100% |
| | | 当年应回收数 |
--------------------------------------------------------------------------------------------------
------------------------------------------------
适用科目 | 说 明 |
----------------|----------------------------|
教育、科学事业费|财政收入指本地区财政可用财力|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 | |
| |
----------------|----------------------------|
教育各类学校 |生均支出用事业支出核算 |
| |
| |
----------------|----------------------------|
教育各类学校 |生均公用支出用事业支出中公用|
|支出核算 |
| |
----------------|----------------------------|
计划生育事业费 | |
| |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教育、科学事业费| |
|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经费支出指经常性支出及专项支|
法司支出 |出 |
| |
----------------|----------------------------|
教育事业费 |指教育部门举办的中小学经费支|
|出 |
| |
----------------|----------------------------|
公检法司支出 | |
| |
| |
----------------|----------------------------|
文化、体育、广播|事业支出指单位的经常性支出,|
电影电视(广播电|扣除专项资金支出 |
台、电视台)、技| |
术开发型科研单位|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经费支出指经常性支出及专项支|
法司支出 |出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
----------------|----------------------------|
行政管理费、公检| |
法司支出 | |
| |
----------------|----------------------------|
教育事业费 |年末教职工总人数包括民办教师|
|高校、中专、中小学校分别考核|
| |
----------------|----------------------------|
教育事业费 |高校、中专、中小学校分别考核|
| |
| |
----------------|----------------------------|
科学事业费 | |
| |
| |
----------------|----------------------------|
行政管理费 |国家职工人数为编制数 |
| |
| |
----------------|----------------------------|
|考核各地借用财政部文教行政周|
|转金还款情况 |
| |
------------------------------------------------


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山西省太原


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山西太原

(1998年9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
议通过)
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太原市第十届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管理办法》,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改,决定予以批准。
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1998年8月28日太原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
会议通过
1998年9月29日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大气资源,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下简称总量控制),是
指对向大气排放的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以下简称污染物)和市人民政
府公布的污染物控制名录所列的向大气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实行的管理目标总量
控制。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
办法。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达到国家和省下
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
第五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总量控制的管理和监督。
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地区总量控制
的管理和监督。
第六条 实行总量控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排污谁付费
和增产减污的原则,以达到排污总量逐步削减的目的。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宣传保护大气的法律法规,
普及保护大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市民保护大气的意识。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于在实施总量控制工作中做出显著
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管理和监督
第九条 本市的总量控制执行省人民政府批准下达的目标和指标;县(
市、区)的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由市人民政府下达。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总量控制目标和指
标,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提出各排污单位的排污种类、数量,削减排污的数
量和时限,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下达。
第十条 所有排污单位必须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实进行排污申报登
记。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报告后,应当监测调
查核实。对不超过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允许
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
持有临时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当从领证之日起三十日内制定出污染物
削减计划,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实施。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允许排放量指标应当由环境
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全部或者部分收回:
(一)被吊销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
(二)关、停、并、转、迁和破产的;
(三)由于易地供热、供气等外部原因而减少排污量的。
第十三条 凡已建成的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必须投入使用并保证正常运
行。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闲置或者擅自拆除。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其污染源安装测试装置。
排污单位的废气排放口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具备采样和监测条件。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从事总量控制工作的管理、监测人员和排污设施操作
人员,应当经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填写《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
情况季报表》,并在季度结束后10日内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 由于突发性事故使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发生重大变化时,排污单
位应当在24小时内,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以及
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查清后,应当作出详
细的书面报告。
第十八条 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
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定期监测和随机抽测、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
如实反映情况。

第三章 指标转让
第十九条 总量控制内的指标可以有偿转让。有偿转让在达到排放标准的
前提下进行。有偿转让应当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通过治理使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下达的允
许排放量指标的,其剩余的允许排放量指标可以留做本单位发展使用或者转让
给其他排污单位。
转让和受让的指标,原则上应当在同类环境质量功能区之内、同种污染物
之间进行。
第二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
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经核准并取得允许排放
量指标后,方可按建设程序办理其他手续。
超过总量控制目标和指标的地区和排污单位,一般不得新建、扩建排放大
气污染物的项目;确需建设的,均应以有偿受让形式取得新增允许排放量指
标。
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市总体规划的项目,不得受
让允许排放量指标。
第二十二条 转让和受让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双方必须签订书面
合同,经环境保护专项评估,并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换发新的
排污许可证,方可生效。
第二十三条 通过有偿转让方式取得允许排放量指标的排污单位,不免除
环境保护的其他法定义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限期改正:
(一)不报送或不按期报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计划的;
(二)不按规定安装测试装置的;
(三)不按规定在废气排放口设置标志的;
(四)不按规定填报《太原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执行情况季报表》
的。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视情节轻重,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
款:
(一)拒绝或者谎报有关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事项的;
(二)拒绝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监督管理部门检查或者被检查
时弄虚作假的。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吊销排污许可
证:
(一)排污量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处以10000元以上
50000元以下罚款;
(二)经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处以10000元以上100
000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闲置或者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
的,处以5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四)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超过许可证允许排放量指标排放的,处以500
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
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处以罚款的排污单位,不免除消除污
染、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
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在执行总量控制的监督管
理工作时,应当出示证件,文明执法,遵守纪律。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
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9月29日